“你们中国人,永远造不出这种精度的机器。 ” 这句来自德国工程师的嘲讽,像一根刺扎在格力车间里。
当年,格力空调生产线上的德国机床动不动“熄火”,维修一次百万起步,德方技术人员来检修时甚至禁止中方人员靠近观看。 技术封锁的屈辱,让董明珠直接拍板:“既然买不来求不来,那就自己干!
格力每年从利润中划拨20亿投入研发,七年磨一剑的代价是巨大的,3000多次试验失败、研发团队连续数月吃住在车间,甚至一度因投入过大导致股东不满。
但正是这种“研发投入不设上限”的狠劲,让格力从2015年首台雕刻机GA-V2310的“零突破”,一路升级到2025年斩获日内瓦发明金奖的“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”。

二、精度之战
德国机床的霸权建立在精度之上,而格力破局的关键正是实现超越。 早期格力数控机床重复定位精度为5微米,而最新机型已突破至0.001毫米(约1微米),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八十分之一。
这种精度跃升靠的是核心部件的全自主化:直线电机速度提升2倍、电主轴转速达4万转/分钟,甚至能对钛合金实现“切豆腐般”的加工效果。
格力机床效率比德国产品高30%,价格却不足对方40%。 这种降维打击直接动摇了德国厂商的定价权,某德国品牌被迫将主力机型降价30%应对竞争。
而格力机床的外供比例已升至75%,新能源车零部件加工设备占产量70%,连特斯拉机器人Optimus的精密结构件也由格力机床打造。

三、闭环生态
格力做机床的独特优势在于“自己是用户”。 由于长期受困于进口设备的功能限制,格力比传统机床厂更懂制造端的痛点。
例如,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压铸件需要大型机床加工,格力推出的“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”采用一体式铸造龙门结构,比传统拼接式机床稳定性提升50%,直接解决了一体化压铸件变形难题。
这种“需求端倒逼创新”的模式,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称为“用户牵头发展专用工业母机的典型案例”。
格力将空调生产中的精度要求转化为机床研发标准,比如空调叶轮所需的0.01毫米精度,直接推动机床迭代。 而格力智能工厂的“小白屋”(五轴联动数控机床),既是研发试验场,也是最佳销售展厅,比亚迪、特斯拉等客户参观后当场签单。

四、举国体制
格力的机床突围并非孤例。
但格力尤为特殊的是其专利壁垒:截至2025年拥有14万项专利,年内新增6100项,其中“刚性攻丝同步控制方法”等专利直接提升机床精度稳定性。
研发投入上,格力2024年研发费用达69.04亿元,研发人员1.58万人,30岁以下青年工程师占比近半。 这种“人才年轻化”策略与“按需投入、不设上限”的机制结合,使格力能快速调集资源攻坚,例如为突破电主轴热变形问题,团队3个月内完成传统企业需两年的迭代。

五、争议与反思
格力机床的崛起引发行业反思:德国、日本机床企业依靠百年技术积淀,其稳定性仍被部分高端制造商推崇。 有观点认为,国产机床在极限精度(如纳米级)与长期耐用性上仍有差距;但反对者指出,格力通过“用户 研发”闭环已实现90%核心部件自研,且数据证明其机床5年内精度衰减不超过0.001毫米。
格力代表的是“市场反哺技术”模式,而国家层面推动的“链主”企业协同(如华中数控联合18家企业抱团创新)则强调生态合力。 哪种模式更能支撑中国工业母机长远发展?

当德国斯图加特的机床厂开始偷偷贴上“中国技术支持”标签时,有人调侃这是“徒弟超越了师傅”。
但董明珠曾在内部会议上反问:“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机床精度达到0.0001毫米,下一步该拼什么? ”这个问题,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从追赶到引领的关键转折点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